印度 共有11部小说
- 季羡林全集(第二十五卷·译著六:罗摩衍那(四))
- 本卷收入作者译作“罗摩衍那”第四篇“猴国篇”。作者翻译“罗摩衍那”全书始于1975年,完稿于1983年,历时十载。译文依据印度巴罗达东方研究所出版的“罗摩衍那”精校本(1960一1975年),包括童年篇、阿逾陀篇、森林篇、猴国篇、美妙篇、战斗篇、后篇,七篇。目录中对每一章的内容概述文字出自译者之手,在正文标题中不再出现。
季羡林1万字一年以前
- 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一(季羡林全集第十三卷·学术论著五)
- 《季羡林全集(第13卷):学术论著5.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1)》收在这本书里的一些文章都是近十年来写成的。有的发表过,有的没有发表。这都是些极肤浅的东西,本来是不敢拿出来“灾梨祸枣”的;但是中国有一句老话“聊胜于无”,我就是本着这种精神拿出来的。我希望,这些东西能供中国和印度研究中印文化交流的学者们参考;我也希望得到他们的指教。
季羡林2万字一年以前
- 季羡林全集(第二十二卷·译著三:罗摩衍那(一))
- 《季羡林全集(第22卷)·译著3:罗摩衍那1》为季羡林译著集。《罗摩衍那》一般分为七篇。第一篇故事线索十分复杂、曲折,有时甚至混乱。内容有的与后面几篇矛盾,比如四王子都结了婚,而在第二至六篇中,只有罗摩一人结了婚,足证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至于人物的塑造,诗篇的艺术水平等,比起后几篇来,也略有逊色。但是,其中也有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诗章。
季羡林1万字一年以前
- 南游记:大唐三藏义净传
-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若不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义净,7岁出家,仰慕玄奘西行求法的伟大,抵达印度,取得大量佛教经典返回中国,翻译了大量作品,成为中国历史上继玄奘之后最有名的唐三藏。
笑面易珩35万字一年以前
- 季羡林全集(第二十三卷·译著四:罗摩衍那(二))
-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二)”翻译。本卷收入作者译作“罗摩衍那”第二篇“阿逾陀篇”。
季羡林1万字一年以前
- 季羡林全集(第二十六卷·译著七:罗摩衍那(五))
- 第五篇《美妙篇》主要是显示悉多的贞洁和哈奴曼的英勇。对哈奴曼的描写却有点弄巧成拙。火烧楞伽一场,作者本意是显示哈奴曼的机智,但显示的却是愚蠢。诗歌本身也有点难以自圆其说。即以艺术性而论,这一段是拙劣的。有人认为这一段是后人窜入的,这是很精辟的见解。
季羡林1万字一年以前
- 季羡林全集(第十卷·学术论著二:印度历史与文化)
- 本卷专收作者印度历史与文化方面的著述作品,共计41篇。这些作品的撰写时间从1951到1991年。其中,《印度简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人民出版社,1958年)两部专著分别单独刊行,《跋弥》等四篇是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第一版,1982年)撰写的条目,其余单篇论著曾在报纸杂志上发表。附录中编入作者与曹葆华合译的两篇文章——马克思的《不列颠
季羡林3万字一年以前
- 季羡林全集(第二十八卷·译著九:罗摩衍那(六下))
-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六下)”翻译。“战斗篇”(下)于198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经修订收入江西教育出版社“季羡林文集·第二十二卷”(1995年)。
季羡林1万字一年以前
- 季羡林全集(第二十七卷·译著八:罗摩衍那(六上))
-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六上)》翻译。现在,从内容方面、文体方面,以及其他方面仔细加以分析,可以断言,第一篇和第七篇后出,第二篇至第六篇,除个别窜入部分外,是比较原始的。这五篇内容统一,文体统一,可能是出于一人之手。写成时代约在公元前三四世纪,约当中国的战国时期。
季羡林1万字一年以前
- 义净传:飘着飘着到印度
- 义净,7岁出家,仰慕玄奘西行求法的伟大,抵达印度,取得大量佛教经典返回中国,翻译了大量作品,成为中国历史上继玄奘之后最有名的唐三藏。“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若不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笑面易珩31万字一年以前
- 季羡林全集(第二十九卷·译著十:罗摩衍那(七))
- 本卷收入作者译作“罗摩衍那”第六篇“战斗篇”(下)。“后篇”于198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经修订收入江西教育出版社“季羡林文集·第二十四卷”(1995年)。《季羡林全集(第29卷)·译著10:罗摩衍那(7)》收入作者译作《罗摩衍那》第七篇《后篇》。作者翻译《罗摩衍那》全书始于]973年,完稿子1983年、历时十载。译文依据印度巴罗达东方研究所出版的《罗摩衍那》精校本(1960一1975年),
季羡林1万字一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