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泓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九天小说网jiutian1.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天工开物》的内容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感慨地写道:富贵人家的纨绔子弟把劳动人民看作罪犯,读死书的经学生则把“农夫”一词当作骂人的话语。人们餐餐吃饭,“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又说:那些王孙帝子,生长深宫,虽然御厨饭香,宫衣锦绣,却没有见过农具和织机。对这些人来说,打开《天工开物》的图卷看看,是能使他们长些见识的。他在序言之末愤懑地挥笔直书:请热衷于仕途的“大业文人”们把这本书扔在一边吧,“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出于关心国计民生,出于重视社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应用技术,宋应星才从事编写《天工开物》这部巨著。
宋应星正确地指出,只有依靠生产才能增加财富。许多人的眼里唯有白银是财,而不知财富是人们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条件,通过劳动而创造出来的。他说,今天所缺少的,是田里的五谷、山里的木材、村边的桑树、池塘里的鱼,等等。只有物资富足了,财源才能充实,贸易才有货源。
他重视商品经济,曾以食盐为例,指出盐为人们食用必需品,盐税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所以食盐的产销有关于国计民生。天启年间(162l—1627)开始,政府大增其税,使许多盐商纷纷破产,结果是盐税的来源也大大缩小了。他从中得出“商贫于政乱”的结论,主张改革盐政,反对政府在税收上采取竭泽而渔的办法。他认为,应该在发展生产,“通商惠民”,改善民生的前提下,来筹措国家的财政收入。
《天工开物》中还谈到对外贸易。“舟车”卷上说:世界上“人群分而物异产”,通过贸易,交换各地物产,才能体现出世界之大。如果各居一方而老死不相往来,那就不行了。人们凭借舟车“梯航万国”,开展对外贸易,有助于京师的繁荣,这就是例证之一。明代时中西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比较发达,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宋应星反对闭关自守,主张发展对外贸易,正是反映了这种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趋势。
宋应星在重视生产的前提下,肯定了人的正常的物质需求。他反对虚伪的禁欲主义,认为人们在衣食等方面爱好气味芳香、色泽艳美、饮食甘味等等,是正当的。他强调劳动工具的重要性,因为有了“利器”(好的工具),才能制造出好的产品。人依靠劳动,制造出种种体现人类文明的精美的器物,真是“人工表异”,“文明可掬”!
重视社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重视人的劳动技能和生产工具,这是进步的观点。宋应星具有这样的观点,又进行了长期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工作,终于写出了《天工开物》这部不朽之作。
“天工开物”一语是什么意思呢?“天工”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籍《尚书》;“开物”一词出于先秦古籍《易经·系辞上》。天工指的自然力,开物则指的人工。在宋应星看来,包括天地万物在内的整个自然界,是靠自身的运动变化(所谓“天工”)形成的。但是“人工”往往“巧夺天工”,有许多先进的发明创造。《天工开物》一书就论述了劳动者“巧夺天工”的技艺。总的来说,在人类社会中,是由于“天工”和“人工”的共同作用,才创造出万物。“天工开物”的意思就是“自然和人工共同开创万物”。
《天工开物》广泛地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明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成就,内容充实,文字简洁,插图生动,别有风格,不愧为我国古代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杰出的农艺学和工艺学的文献。全书分上中下三部,再依不同生产部门,编列十八卷。各卷标题多引用古书中词句,大概是表明该项生产古已有之。
第一卷《乃粒》:记述稻、麦、粱、粟(小米)、胡麻(芝麻)和菽(豆类)等各种作物的种植技术、农具以及灌溉机械的使用方法。
第二卷《乃服》:介绍养蚕、缫丝、棉和麻的栽培以及纺织的技术,附有各种纺织机械的构造和操作技术。
第三卷《彰施》:指染色。记述了二十四种颜色的质料、七种染料植物的种植和染色的方法。
第四卷《粹精》:稻、麦、黍(糜子)、稷(黍的一种)、小米、高粱、芝麻、豆类等粮食的加工方法。
第五卷《作咸》:记述海盐、池盐、末盐(用地碱煎的盐)和崖盐(岩盐)的生产技术。
第六卷《甘嗜》:介绍种蔗、制糖、养蜂以及用谷物制造糖浆的技术。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