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尚,风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九天小说网jiutian1.cc),接着再看更方便。
石涛:明末著名画僧
明末清初的画坛笼罩着一种因袭、模仿、陈陈相因的复古风气,以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王原祁)为代表的摹古画派虽然也很受世人称赞,但在创作上却开拓不出什么新的意境,他们师古拟古,“题材狭窄”,把“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当成时髦,轻视从生活中获得真情实感。尽管也有部分画家进行写实创作,但没能形成人的气候。
在当时画坛一片萧条的气氛下,有一个叫石涛的画僧站出来强烈抨击这种复古现象,他反对只因袭古人东抄西袭的画风,他说:“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何法?古人即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千百年来遂不能令今人一出头地也,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头地也冤哉。”他认为应“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石涛的这种标新立异无疑给沉闷的画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
石涛,姓朱,名若极,生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广西全州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之子——悼僖王朱赞仪的十世孙。父亲朱享嘉于南明隆武时在广西自称“监国”,被唐王瞿式耜俘杀。后石涛削发为僧,法名原济,亦作元济(后人误传为道济)。他的号很多,如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石涛是他的字。
瞿式耜杀了石涛的父亲后又满门抄斩了他的全家,但唯独跑了才八九岁的小王爷石涛,瞿式耜令人不惜代价进行搜捕。据说在桂林独秀峰的刘海洞里发现有小孩子说话的声音,士兵们便蜂拥而上,把洞口团团围住。突然,从洞中跳出了一只巨大的蟾蜍,只见它背上驮着一个小孩儿三蹦两跳地进了洞外的月芽池,士兵首领忙令人把水放掉,捉拿小孩儿和蟾蜍。殊不知,此月芽池是一神泉,放水三天三夜水深如故,再看洞内壁上“刘海戏金蟾”石刻上的那只蟾蜍已经不复存在,将士们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交差了事。
原来,那石刻是第七代靖江王主持制作的,该是祖宗显灵吧,蟾蜍救主,这才使石涛免于一死。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救石涛的不是什么蟾蜍,而是宫中一太监冒死相救。
传说归传说,但石涛逃了出来毕竟是真的。此时全国已被清朝统治,为躲避清政权的迫害,他不得己出家做了和尚。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云游四方的佛门生涯。
石涛从小聪明机敏,志向非凡,现在沦落到这种地步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他郁郁寡欢,心情沮丧,内心总有一种难以言状的压抑感。他的这种感怀无从发泄,渐渐的他把这种情感寄托于他的书画之中。16岁时,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画中高山耸立于江边,江中舟上坐一僧人,画上题诗:“落水寒生秋气高,荡波小舟读离骚,夜深还向深山去,孤鹤辽天松响涛。”道出了他孤寂悲凉的心境。
石涛到处云游,他到过江西的庐山、杭州的西湖、湖南的潇湘、洞庭、陕西的华山和安徽的敬亭山、黄山等。其中最令他流连忘返的是黄山。他被黄山的奇峰异景所吸引,感叹造物主赋予黄山的秀丽雄奇。在黄山,他前前后后住了二十多年,画出了许多有关黄山的美丽画卷,把黄山的峭与奇尽收笔端,他自题《黄山图》:“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小说推荐:《从泰坦尼克号开始》《鉴罪者2》《大道朝天》《我还能苟[星际]》《总裁办新来的关系户》《转生哥布林,但母亲是白毛精灵?》《庆余年:范府大宗师》《渣攻改造,BE改写HE》《郎欺》《乃木坂的奇妙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