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湖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九天小说网jiutian1.cc),接着再看更方便。
历经艰辛奔波忙,乡村扎根做药商。
全家动员齐上阵,愿用勤劳换冬粮。
------
“收不收?”
“收!”
“都收哪些品种呢?”
“这个还真得好好研究研究。老品种现在没有货或者货很少,新品种开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别人以前肯定也尝试过,至于什么原因没有做成,那就不得而知了。”
“......”
刘天光和刘天明在讨论着在老家收药材的一些事情。
天光和天明是亲兄弟,出生取名的时候,家里人没有按照家谱的范字,而是自己起的,尾字“光明”是父母想着兄弟二人都能够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哥哥天光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国企工作,在管理岗位上一步一步往上爬,弟弟天明中专毕业后先是在工厂做工,后来自己开了一家店面,维持着日常的生活。
与药材这个行当结缘还得追溯到两年前。
二零二零年,在新冠疫情暴发的初始阶段,天明的店面在当时由于防控的需要无法正常开业,可是还得生活啊,于是就想着看看是不是可以先做一些别的副业,好贴补一下家用。阴差阳错,就瞄上了中药材这个行当。
最开始的时候,父母是极力反对的,毕竟这对于全家来说都是陌生的,担心做不好了会赔钱,但是架不住兄弟二人的执着,最后也只能是“睁只眼闭只眼”了。
还是打算回老家做的,兄弟俩的老家在东北一个县城的农村,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生态环境很好,据说当地有三四百种动植物药材,而且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还没有被开发出来,这对兄弟俩来说是一个机遇,把握好了是会有大发展的。
十几年前,因为一些变故,父母带着天明搬到了本省的另外一个城市,即便是故土难离,但当时也是不得不搬,实在是没有办法。这么多年来,天明在新的城市结婚生子,儿女双全,虽然经历了诸多挫折,但总还是能够过活着。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渐渐地老了。
北方乡村的冬天,色彩是单调的,东北的乡村尤其如此。一眼望去,连绵起伏的群山几乎都是一个颜色,除了松树或松林能够呈现出一点绿或者是一抹绿外,其他都是灰暗的,虽然没有了生机,但是如果衬上飘落的雪花,那景色也是相当壮观的,现在看着是苍茫的一片,但在这苍茫的景致下却潜藏着未被开发的宝藏,这就是兄弟二人看到的,这是乡村创业的底牌。
老家的一年四季相对来说是分明的,当地的药商一般只做春、夏、秋三个季节的生意,到了冬季,大多也就选择“猫冬”了,即便是有坚持在做的,规模也不大,也没有其他季节干得那么起劲。
这些人说是药商,那只是雅称,其实就是二道贩子,他们一般都是在收鲜货的过程中及时倒手扒一层皮,赚个差价,有一时卖不出去或者认为可能涨价的品种,就会晒干了“囤”起来,等待卖个好价钱。
冬天还想着要出货的,要么只是这个季节才产的几个单一的品种,要么就是在前面要价高没卖出去“砸”手里了,这个季节不卖,等到来年新品下来就更不好卖了。
这是兄弟二人做药材的第二个年头,今年开始租了场地,准备大干一场。
场地是在上冻前租下的,位于县城的南部,距离县城二十多公里,交通便利,视野开阔,是一个好地方。
这原本是一所小学,占地七八亩,有二十多间教室。前几年在与其他学校归并后便闲置下来了,后来归了个人,房东把院落好好修整了一遍,虽然房子老旧了,但院墙和大门却是很像回事儿。
刚入驻的时候,院内的杂草有一人多高,几排大杨树,几堆玉米秸秆,几十个蜂箱,乱七八糟的东西着实不少。那时候正好有一批药材急着加工,就也先没顾这些,后来等到都处理完了才翻过头来收拾。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