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近代化学演进(下) > 化学教育的发展

化学教育的发展

好书推荐:怀娇偏要勉强一事无成的我只能去当海贼王七零之改嫁前夫发小云鬓楚腰八零对照组再婚后,逆风翻盘了和男主同归于尽后文豪1978入骨温柔换巢鸾凤怎敌她软玉温香六零小片警爱吃瓜爱工作九章吉带枪出巡绝境黑夜奉旨成亲想入媛媛烈日与鱼阵问长生日落大道

九天小说网【jiutian1.cc】第一时间更新《近代化学演进(下)》最新章节。

化学教育的发展

翻译介绍科学知识,目的在于培养掌握科学知识的新型人才。就化学方面而言,乃是要造就中国自己的近代化学家。徐寿等通过译书而具有一定近代化学知识的人才,可称是中国第一批近代化学家。他们通过翻译化学著作,传播了化学知识,对化学科学在我国的建立有筚路蓝缕之功;他们还利用自己的化学知识,为洋务运动时期建立新式工矿企业有所贡献,如徐寿为江南制造局龙华分厂建硫酸车间(1874年),徐建寅在山东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设计制造火药,徐华封在淄川矿厂冶炼铅矿等。但这一批人人数很少,根本不能满足洋务事业的需要。当时还有一些人通过学习化学译书掌握了一些化学知识,但这些人的水平极为有限,根本不是化学专门人才。专门人才的培养需要专门的教育,这就迫切需要变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兴办了几所新式学堂,尝试外语与科技教育。但是,由于科举制度没有改变,风气不开,洋务派对科技发展支持不力,在甲午战败以前,化学教育进展甚微。

中国近代第一所学堂是京师同文馆,官办学堂中最早实行化学教育的也是同文馆。1866年,该馆拟议科学教育计划,并聘请外国人担任教习。次年,通过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Hart)聘法国人毕利干(AnatoleA.Billequin,1837—1894年)为化学教习。毕氏曾在法国著名化学家JeanB.J.D.Boussingault(1802—1887年)的实验室工作过,来华前担任另一法国化学名家AnselmePayen(1795—1871年)的助手。1871年毕氏来馆执教,至1890年返回法国,继由德人施德明(CarlStublman)担任化学教习。同文馆初期的两名优秀学生承霖和王钟祥,曾先后任化学副教习。(朱有王献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上册,第32~6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

同文馆的化学课,分用中文与外文授课两种。中文化学课,选修者主要是从一些略知化学者中招取的主修化学的学生,这些学生多用《化学指南》和《化学阐原》为教材。但他们不懂外文,难以深造;还有一些年龄大的学生,在“格物”课内兼习化学,也用汉文讲授。同时,还开设了外文化学班,供一些有一定外语基础的学生选修,年限不定。教育内容则以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为主。1876年,同文馆还建立了化学实验室,学生在实验室可学做一些基本操作和实验。据说,在同文馆所有科学课程之中,学生最喜欢化学,但是该馆培养的科学人才微乎其微。它的大多数肄业生都以翻译或教书为业,少数化学优秀生曾在天津等地的机器局任职。

徐寿对化学教育也曾努力尝试。1876年徐寿与傅兰雅等创建了格致书院,他们购置了一些简单的化学仪器。1883年,该院曾拟聘一名外国人来院开设化学、矿学课,因缺乏经费而作罢。1889年,聘到一英人来院执教,但此人不久就病故了。直到1895年以后,傅兰雅等人在书院开设了周末教演班,讲授数学、化学知识。栾学谦《格致书院教演化学记》(图3—12—2为其中一页)所记叙的正是1897年讲化学时的情景。〔《新学报》第三册,光绪二十三年(1897)七月〕当时,连《化学鉴原》中的基础知识听众都诧为惊奇,说明洋务30余年间,化学知识的传播还十分有限。光绪初年,浙江瑞安孙诒让、平阳杨镜澄等人办过一所瑞平化学堂,但不久即解散。(民国·平阳县志:孙诒让、黄庆澄传)

洋务运动时期,在教育方面最大胆的尝试是向国外派遣留学生。首先是选派幼童到美国留学,自1871~1874年,陆续有120名幼童赴美,准备学习科学技术。但他们绝大多数还未进入大学或专科学校或未完成大专学业即于1881年被莫名其妙地撤回,学习中途夭折。而且这批留美学生以学习工程技术和电报的人最多,专门学习化学的实无一人。但当时美国大、中学校已有普通化学课,他们当然也因此而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且远胜于国内通过译书学习化学。1877~1886年,福州船政学堂选派了几批学生到英法等国深造。船政学生大都是学习造船和驾驶,但其中学习制造的学生林庆升、林日章、张金生、池贞铨、罗臻禄、王桂芳、吴学铿、任照等人在法国学习矿务学。(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化学是近代矿学的重要基础之一,这些留学生在巴黎国立高级矿务学院等校学习,已经受到了比较系统的化学训练。据第一批留学生的外国监督报告:“矿务学生五人,考试以林庆升、池贞铨为最优,张金生、罗臻禄、林日章次之。池贞铨、罗臻禄可派查看地势,制造木炭并设厂炼铁;林庆升、张金生可派管理铁厂,并添设钢厂;林日章可派管铁厂之化学学堂。……王桂芳、任照、吴学铿可派入拉铁厂充当监工,或在机器局襄助,三人以王桂芳为领袖。”(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卷三,岳麓书社,1985年)陪同第一批留英学生的随员翻译罗丰禄,曾进英国伦敦King'sCollege,受教于化学家C.L.Bloxam(即《化学鉴原续编、补编》的原作者)门下,他是当时惟一的专门修习化学的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在1880年都回到了国内。归国后,林庆升、池贞铨等发现了福州穆源铁矿,王桂芳、任照主持了炼铁炼钢等工作。他们虽不以化学为业,但其化学水平在当时国内远在他人之上。

教会学校较早开设化学课的有山东登州文会馆,其创办人是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W.Mateer,1836~1908年)。该馆前身是养蒙学堂,创建于1864年,狄考文曾为该学堂建一个极其简陋的理化实验室。1873年,学堂增设中学课程。1876年改名为登州文会馆,其后科学教育大为进步。该馆学生在第五、六年学习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采用江南制造局译书为教材,另外狄考文自编有《理化实验》(未刊》。文会馆用中文教学,其毕业生科学水平较高,为当时教会学校争相延聘。狄考文的一名学生丁立潢,学习理化仪器制造专业,在20世纪初办过一所山东理化器械制造所,为当时全国第一家。〔张汇文:一所早期的教会学校——登州文会馆,《文史资料选辑》(上海)1978年第2辑(总第2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到19世纪90年代,主要的教会学校如上海圣·约翰书院、苏州博文书院、杭州育英书院、南京汇文书院等都开设了化学课。这些教会学校的毕业生,其中有些人担任了清末学制改革后所办初、高等学堂的化学教师。

图3—12—2《新学报》第三册(1897年9月)载栾在编写教科书和统一化学术语方面,传教士们也做过一些工作。早在1877年,新教传教士就组织了学校教科书编辑委员会(益智书会),该会的非传教士主编傅兰雅编写了《化学易知》和《化学入门》等书。到19世纪末,传教士厚美安编译了《化学入门》(1889),福开森(J,C.Ferguson,1866—1945年)编译有《化学新编》等。同时,传教士也很注意科学术语的翻译与统一工作,1891年,益智书会下设科学术语委员会,起初由傅兰雅整理化学名词。1896年傅氏赴美后,由狄考文、赫士(W.H.Hayes)嘉约翰等人负责。1898年,他们发表了《修订化学元素汉译名表》,1901年又出版了狄考文主编的《化学术语与命名法》(ChemicalTermsandNomenclature)一书。他们拟译了71个元素的译名,对元素译名也有所改进,如气体元素一律加“气”字头;但他们不尊重徐寿和傅兰雅的元素译名已被大部分接受的事实,对大量的元素译名进行了重译或改译,其新造汉字却很繁烦别扭,故很少有人沿用。《化学术语与命名法》的主要篇幅是无机物的命名方案。其中“Acid”先前译为“强水”,他们改用日本译名“酸”,Salt译为“盐”或“舆石”,Oxide(氧化物)译为“锈”,等等,“酸”“盐”和“锈”等字一律置于译名之尾,据此,他们列出了近千种无机物的译名。这本术语译名出版的时候已临近中国人大量翻译日文科学书籍之时,故而影响较小。(王扬宗:《清末益智书会统一科技术语工作述评》,《中国科技史料》第12卷,1991年第2期

留日运动是在甲午战败,特别是1900年义和团失败后兴起的。1894~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败给了日本,以求强求富为标榜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甲午战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科学技术落后——这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就表明,洋务运动中小打小闹似的教育变革是远远不够的。甲午战后,出现了要求变革社会政治的维新运动。教育改革为其重要内容之一,百日维新以慈禧太后再度垂帘听政,尽废新政和杀害六君子而告失败。但是,改革和废除科举制度,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1901年,慈禧也不能不“变法”了,教育改革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1901年,清廷明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与此同时,清廷还鼓励青年出国留学,特别是留日。在此前后,许多青年为救国求知而赴日留学。

1900年,留日人数超过了先前留学欧美人数的总数。1904年,留日生达3000人,1906年近2万人。其中,修习化学科和应用化学科者不乏其人。留日生在留学其间就开始翻译日文书刊。同时,国内许多人也自学日文竞相译书。当时人们认为西书价贵,日译西书众多而价廉,读日译书实如读西书,故译日文既经济又迅速。一时编译日本书的热潮蓬勃高涨。但是,初期人们关注的中心是社会政治制度,译书以政治历史为主,科技译书较少。在1903年学制改革之前,译自日文的化学书,仅有虞和钦等译的《化学实用分析术》(1902年)、樊炳清等译《近世理化示教》(1902年)等少数几种。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月,杜亚泉(1873—1933年)在上海创办《亚泉杂志》,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种科学杂志。同《格致汇编》一样,该刊以译文为主,惟多译自日文期刊。此刊内容以化学为主。它刊登了“化学原质新表”,介绍了10多种新发现的元素,其中有惰性元素氩、氦,放射性元素镭、钋等,还专文介绍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亚泉杂志》仅出十期,次年四月停刊。(杨根编:《徐寿和中国化学史》,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年)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天才一秒记住【九天小说网】地址:jiutian1.cc,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目录 加书签
新书推荐:追风者:山花烂漫笑春风开局十选三,召唤十神将称霸异世全民:卡牌师弱?召唤机械天灾军团!甄嬛重生与华妃携手杀遍后宫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东方神话集重生天龙截胡段誉虚竹的机缘路人的修仙生存法则干白事儿怎么了?有种别叫我先生快穿:放下男主后我成了别人的宝四合院之刚穿越过来就要撵我走人在吞噬,成了罗峰的金手指林正英,你管盘古叫僵尸?夏家有宝全民海岛求生:我能听到万物心声重生之我从天龙活到现代佳丽三千还不够,女帝你都上手了荒野大镖客之灭鼠新方法瞎眼神医,开局遇到圣女报恩群穿柯南,我保送黑方
返回顶部